央行数研所迎来新掌门人!穆长春履新 曾就数字货币发表诸多观点
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(下称央行数研所)迎来了新任掌门人,央行支付结算司原副司长穆长春正式担任所长,而备受关注的央行数字货币距离正式亮相近在咫尺。
要参君
数字货币亮相为期不远
自前任所长姚前担任中证登总经理后,央行数研所掌门人一直处于空缺状态。多家与该研究所有合作的金融机构向记者表示,穆长春成为第二任所长后,央行数研所工作进展顺利,备受关注的央行数字货币距离正式亮相已经不远。
2014年,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便提出构建数字货币的想法,央行也成立了全球最早从事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官方机构——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。该所主要工作职责是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央行整体工作安排,专注于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创新发展,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。新任所长穆长春近期就数字货币发展发表了诸多观点,并于本周发布了《Libra与数字货币》的公开课,详细解读了中国数字货币DC/EP,同时也回答了市场对于Libra等市场热点问题的关切。中国数字货币技术更完善
“中国版数字货币项目称之为DC/EP,即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。其功能属性与纸钞完全一样,只不过是数字化形态。我们对它的定义是‘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’。”穆长春对于中国版数字货币进行了清晰定义。中国版数字货币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。具体场景中,只要手机上有DC/EP的数字钱包,不需要网络,只要两个手机碰一碰,就能实现转账功能。传统电子支付在没有信号的环境中无用武之地,而DC/EP不需要网络就能支付,因此也被称之为收支双方“双离线支付”。“即便是Libra也无法做到这一点。”穆长春表示。此外,中国版数字货币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,摆脱了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的控制。在电子支付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,央行为何执着于研发数字货币?穆长春强调,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,需要未雨绸缪。同时,DC/EP的推出也考虑到居民消费的隐私权。穆长春表示,公众有匿名支付的需求,但如今的支付工具都跟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紧紧绑定,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匿名支付需求,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现钞支付。而央行数字货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,它既能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价值特征,又能满足便携和匿名的诉求。央行对技术路线保持中性穆长春表示,目前DC/EP采用的是双层运营体系——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,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公众。这意味着将有一些商业机构也将参与数字货币运行之中,既符合我国国情,又能调动市场机构积极性。此前有媒体报道称,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推出国家支持的数字货币“DC/EP”,初期将向工商银行(601398)、建设银行(601939)、中国银行(601988)、农业银行(601288)、阿里巴巴、腾讯以及银联7家机构发行。穆长春透露,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不预设技术路线。Libra是混合架构,DC/EP也是混合架构。但在这个层面,央行保持技术中性,不干预商业机构技术路线选择。商业机构向公众兑换数字货币时,采用区块链技术还是传统账户体系都可以。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线,央行都能适应。他表示,DC/EP的投放过程跟纸钞投放一样。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户,按照百分之百全额缴纳准备金,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开立数字钱包。DC/EP依旧是M0替代,具有法偿性。对于用户而言,只要下载一个App进行注册,就可以使用数字钱包,充值取现则需要对接传统银行账户。不过,此次穆长春并未讨论备受关注的数字货币智能合约功能。穆长春此前在多个场合表示,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加载智能合约。但如果加载超出其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,就会使其退化成有价票证,降低其可使用程度,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。因此,数字货币会加载有利于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,但对于超过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还是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。早在两年前,应拉加德邀请,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旗下的上海新金融研究院(SFI)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(IDF)组织中国金融科技代表团赴华盛顿与IMF展开交流。作为代表团重要成员,穆长春曾在是次会议上深入介绍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及运营架构。
穆长春在IMF发表主题演讲,2018年6月
代表团在华盛顿,2018年6月今年6月17-18日,SFI 和 IDF 第二次在华盛顿与 IMF 共同举办中国金融科技内部研讨会。时值 Facebook 刚刚公布 Libra 白皮书,穆长春亦在此次会议上就 Libra 发表评论。
穆长春在IMF发表主题演讲,2019年6月
代表团在华盛顿,2019年6月
代表团拜访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(B),2019年6月此后,央行官员开始密集就Libra和数字货币发声,穆长春也曾多次发表公开评论。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行长要参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